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梁实秋先生在《雅舍小品》里说,夏日“雅舍”“蚊风之盛”“前所末见”。每当黄昏,“雅舍”“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”,且“又黑又大,骨骼都像是硬的。”“真正应了‘蚊声如雷’的说法”。但即便是这样,梁先生“仍安之”。可见梁先生宁静淡泊的心性。内心丰盈的人哪怕居于再简陋的环境,过再艰苦的生活也全然不会将其放在心上。
沈复先生在《浮生六记》中也有谈到蚊灾。“夏蚊成雷,私拟作群鹤舞空……又留蚊于素帐中,徐喷以烟,使共冲烟飞鸣,作青云白鹤观。”读沈先生的这些文字,不禁哑然失笑。苦中觅趣的高人大概只有沈先生为最了。
从小到大,每年夏天与蚊相处,既做不到梁先生的“淡”,也做不到沈先生的“趣”。面对夏蚊成群,为求安然,唯有一个“斗”字。
小时候,母亲斗蚊最是声势浩大。每到傍晚,蚊子有如群蜂出巢满屋乱窜,“嘤嘤”声不绝于耳。母亲放下手里的活计小跑到屋下首的荒地里割一大把辣蓼叶来。辣蓼叶架在堂屋的火塘上,下面先铺了一层干松针。点燃干松针,浓烟滚滚而出。这时,母亲又去寻了蒲扇来。她挥舞着蒲扇朝那混合着鲜草味和辛香味的浓烟一阵乱扇,浓烟被撕扯成轻烟,很快铺满了屋里的每个角落。先前伸手可抓的蚊子被烟熏得四处逃窜,“嘤嘤”声也变得细微而不可闻。只是一家人的呛咳声却此起彼伏无法停歇,有人甚至还被烟熏得流出了眼泪。
相比母亲的斗蚊,自己长大后外出打工岁月里的斗蚊却是极其温和的。临到夏天,自己先备好了蚊香。将近傍晚,租住屋里的蚊香就已经点燃。大概因为地方小的缘故,蚊香的作用十分显著,屋内经常找不到蚊子的身影。就这样,保了年年夏安,夜夜都有好睡眠。
及至成家有了孩子,妻不准在家里使用蚊香。说是孩子小,怕污染空气。她的斗蚊方式可谓环保的典范。未及夏天来临,妻便安排将门窗都配了纱门纱窗。每每有人开门进出,或是开窗晾晒衣服,妻总是盯得紧紧的,生怕蚊子借机闯进屋来。倘是家里真的出现了蚊子的身影,妻必如临大敌般,唤了一家人对其围追堵截,直到将其消灭。
由于家里难以避免地时有蚊子造访,妻又给家里的床都安上了蚊帐。再有蚊子出现时,妻也不似以前那么紧张。上床睡觉前,若有蚊子追到了蚊帐外,妻也不管不顾。她只是把蚊帐拉好,笑嘻嘻地望着帐外说:“你就望帐兴叹吧!”
□陈小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